Bsports·体育(综合)官网Bsports·体育(综合)官网

(86)17207131265
banner
最新公告:NOTICE
  •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Bsports > 新闻资讯

Bsports平台主动的财务政策对一般人来讲都是一次机缘。

发布时间:2024-12-15 08:05:10 点击量: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一次机遇。近代经济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靠的都不是金融市场。说白了,只是一道前菜,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注定只能让一小部分人暴富。真正的主菜还要看后面。

  最近收到了很多粉丝的私信,都在问什么是财政政策?为什么货币政策看起来越来越没有效果了?今天咱们一口气全都讲清楚。

  咱们先说财政政策的历史。来看这张图。近 30 年来,财政政策一共有三次明显的发力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次是在 1998 年,当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为核心,一次性向工农建交四大行发行了 1000 亿为期 10 年的长期建设国债,用来加强基建,还有 2000 亿长期特别国债,用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目的是防止前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了刺激外商投资,在规定范围内还对关税和进口增值税实行了减免。此外,还有 180 亿用于补贴企业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当时实行财政刺激的大背景,主要是为了应对内外增长放缓的双困境。先说外,1994 年到 1997 年,中国的平均出口增速在 16.7%左右,而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增长直接跌到 0.5%了。还有外商投资,1995 年之前,外商投资增速年均 72.2%,1996 年实际可利用的外资总额一度超过了 400 亿美元,而金融危机后,实际可利用外资总额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负增长。

  再说1991 年到 1996 年之间,农村人均年收入增长平均在 18.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增速也在 21.4%左右。而到了 1997 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速骤降到 8.5%,直接腰斩,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降低到了 6.6%,是之前的 1/3。

  当然,这种情况最先下场救活的还是货币政策。从 1996 年的 5 月开始,利率连续下调,随后存款准备金率也从 13%降到了 8%,连续 36 次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投入了超过 700 亿的基础货币。

  但是问题就在于,连续高强度的货币政策在当时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最直观的就是货币供应量。通常来说,连续放水后,广义货币 M2 会有相应规模的增幅,但是 1996 年在连续的货币政策刺激下,M2 增长率不增反降,增速从 25.3 降到了 14.8,消费也依旧没有改善,CPI 仍然持续走低,总需求依旧低迷,货币政策这时候开始不灵了。

  这其实在经济史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 30 年代的美国,货币政策就出现过失灵的问题。1933—1941 年,在罗斯福上台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实行了激进的货币政策,但当时大萧条时期普遍信心不足,美元还在实行金本位,也就是可以在银行用一定数量的美元换取相应数量的黄金。这种模式有一个弊端,一旦恐慌,银行就会有挤兑风险,短时间内大量民众拿着美元去换黄金,银行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不能履行对储户的承诺,信用就会崩塌。

  所以,即便是用再多的政策刺激,由于储户没有信心,银行不光没有存款,连也发不出去,这就会造成放出来的水在银行系统中空转,造成货币政策的失灵。

  随后,罗斯福上台后,听从了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建议,实行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在对财政政策的态度上,凯恩斯不同于李嘉图,凯恩斯认为,经济在自然运行的状态下出现资源错配现象是完全可能的,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出现非资源型的失业。这种情况下,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挖下的坑怎么填上呢?

  凯恩斯主张让政府扮演填坑人的角色,通过财政政策重新分配资源。虽然挖坑填坑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能让失业的那些人重新找到工作,他们增加收入后也会去消费,他们消费的支出同时也是另外一帮人的收入。所以这个循环会无限地进行下去,最终传导至整个社会。

  所以比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就更立竿见影了,这在经济学中叫财政成熟效应。简单来说,财政政策每花出一块钱,消费就会增加,而一个人的消费又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种反馈机制最终会让当初花的一块钱产生出更多的经济产值。公式中的 MPC,也叫边际消费倾向。

  举个例子,假设给你 100 块,之前你会消费其中的 80 攒下 20,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是 80÷100 就是 0.8。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把 0.8 带进公式去算一下,最终花出去的一块钱,财政刺激会变成 5 块钱的经济产值,等于撬动了 5 倍的杠杆,这就是财政乘数的力量。

  不同于凯恩斯,李嘉图认为在政府支出给定的情况下,这种财政支出并不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也不影响总需求和总产出。所以李嘉图认为凯恩斯说的财政乘数效应并不存在,应该是 0。不过,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回测,目前来看凯恩斯的理论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

  回到我们开篇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货币政策会失灵呢?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逻辑类似,还有一个资本边际收益的概念,意思就是当投资收益接近于零的时候,或者为负的时候,资本更愿意持有现金,这时候无论利率降低到多少,资本也不愿意出去冒险。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都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货币政策就不奏效了。

  举个例子,比如当大家对经济普遍没有信心的时候,给你 100 块钱,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你会选择存下 99 块钱,给企业 100 块钱,因为投资环境不佳,所以企业也宁愿选择持有现金,按兵不动,这在经济学中叫做流动性陷阱。这个时候Bsportsapp,即便利率降低到零,央行印再多的钞票,发出的钱都无法形成有效的刺激,金融杠杆彻底失效,这是只有依靠财政政策拉动经济。

  日本在 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多年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状态。2001 年,日本央行将贴现率降低到 0.1%,此后彻底进入零利率时代。但同时,日本的 CPI 却常年稳步不前,一直在 0 附近徘徊,超发的货币就像流进了一个黑洞,发再多的钱都无济于事。从流动性陷阱理论来看,货币政策无效时,只能转向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了。2001 年小泉纯一郎上台开始的时候还在继续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但经济连续三年仍然在负增长区间左右震荡。

  直到 2003 年,小泉放弃了国债发行额度的限制,开始主动提升赤字率Bsports平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让日本债务占 GDP 的比例开始逐年稳步提升,前两年是超过了 250%的水平,GDP 也从 2004 年开始重新回到了正增长的区间。每一次财政政策刺激后,经济增速都会迎来修复。

  这也是为什么老宋在视频开头说主菜还要看后面。如果把视频开篇的财政政策的图表换成 GDP 的增速,就会得到这张图。我们看到,在大规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后,GDP 的增速的表现都会有一波脉冲式的上涨。而之前 GDP 增长的核心有的是出口,有的是房地产,有的是互联网。这次的主菜又会从哪里来呢?

  我反复提到过新智生产力的重要性。以前土地循环还能持续的时候,从银行角度来说,房子是最优质的资产,只要有房子就能接住从上面留下来的水。只要是房企开发商就能获得银行的批贷,而真正需要资金扶持的小微企业,想要获得帮助,只能在后面排队干瞪眼。

  以前这种流动性分配的机制造成的问题就是土地循环越来越强,虹吸了其他行业的活力。而随着土地经济的逐步瓦解,急需找到替代房地产的新发动机。钱会流向哪里呢?今年年初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反复提到了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目的就是为了打破以前的固定思维,找到符合我们发展的新路径。

  以前银行喜欢把钱贷给那些和房地产相关的企业,在找到新的金融发展之路后,资金就有可能从房地产流向新智生产力,所以这一轮增长最大的受益者应该就是和新智生产力相关的企业主和经营者。

  首先,在康波萧条期,不乱消费,不乱借钱,想办法保住自己的现金流才是王道。虽然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去像华为、比亚迪一样搞新的生产力的研发,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努努力向新的方向去靠,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比如以前的一些重复性强的工作,像发邮件、线上客服这些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了。比起研发,只要我们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新的技术,也能成倍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此外,有余力的年轻人,无论上学还是打工,都可以勇敢地走出去看看,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